欢迎光临这是九游会国际(中国区)官网!关于九游会国际 | 联系九游会国际

某某工厂-专业生产加工、定做各种金属工艺品

国内金属工艺品加工专业厂家
全国服务电话 全国服务电话 400-123-4567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 0000 000

邮箱:admin@lefangculture.com

地址:广东省九游会国际(中国区)官网88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九游会国际常州文广新工作(非遗保护)
发布时间:2024-06-28 20:01 来源:网络

  九游会国际网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当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力量之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文化表现形式。

  为全面推进、协调非遗保护工作,2004年,我市组建了常州市非遗保护工程中心。六年来,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在普查调研、名录体系建设、活态传承、示范基地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呈现出一片交相辉映的全新局面。

  【普查工作成果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为此,市非遗中心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市建立了纵横交合的基层保护网络。纵向上,加强了市非遗中心、市文化馆和辖市区文化馆站的线条联系协调;横向上,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行业协会合力牵手,依据项目实际内容,开展了数十次联合普查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工作实绩。在工作方法上,采取一般普查和重点普查、单项普查和联合普查的模式,并坚持“抓两头,促中间”、“抓典型,带一般”的工作原则。在充分摸底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走访老艺人、观看现场展演、发掘历史资料等形式,对一批濒临失传和湮灭的项目进行了抢救性采录和影像拍摄工作。六年多来,先后对锡剧、常州吟诵、董永传说、孟河医派、常州糕制作技艺、龙泉印泥制作技艺、乱针锈、天宁寺梵呗唱诵、跳幡神等60多个项目进行了重点挖掘、采录,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字、照片、录象、实物资料,使一批被历史风尘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见了天日。2009年3月底,江苏省非遗普查成果汇编南片培训班在常州举办。省文化厅要求全省于6月底前,出齐出好所有县区非遗普查成果汇编本。至目前为止,我市汇编工作已顺利进入收关阶段,150万字的汇编本即将面世。1200多个项目将以全新的“面目”永久“定格”在各市、区非遗普查汇编本之中,成为历史的记忆。

  【名录体系逐步建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近年来,常州市按照国家有关评审标准,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科学认定,逐步建立了市、县(辖市、区)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07年6月,常州市公布了总数为26项的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2008年8月,经过数月的专家和市级联席会议的论证、确认和社会公示,由常州市政府审核,我市31项第二批市级非遗名录正式公布。2007年3月,在江苏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首批非遗名录中,常州市的12个项目榜上有名。2008年6月,常州的锡剧、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梳篦、金坛抬阁、常州留青竹刻等九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拓展项目名录。2009年4月底,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向社会公示,我市常州宣卷、阳湖拳等18项名录赫列其间。

  【活态传承卓有成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除了静态存录外,就是活态传承。近年来,我市依托学校,积极推进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锡剧、太平军锣鼓、谈庄秧歌灯等项目,业已成为常州数所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项目。“竹刻之乡”武进鸣凰中学,凭借当地人才优势,自编《竹刻艺术》乡土教材,把常州留青竹刻,作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短短几年,一批年轻传人便脱颖而出。民间工艺被人们称为“乡土宝贝”。目前,常州以保护、传承“乡土宝贝”为己任的工作室达30家之多。如乱针绣主要传人狄静及狄静工作室,近三年来,就悉心培训了500多名年轻人,前来习绣者有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一批在常州生活的外国朋友。为充分整合这些宝贵的社会资源,2008年10月,常州通过文化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联合全市百余家企业及艺术工作室,成立了常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工艺美术行业“统一体”的诞生,必将加快推动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更高层次。

  【非遗展示馆开全省之先河】为形象展示全市非遗保护成果,经半年的策划、组织、筹备,我市在新北区吴中丞第内辟设了非遗展示馆。作为大观园式的展览馆以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实物(作品)等多种形式,对列入国家级、省市级的40个非遗名录项目,作了集中展示。常州非遗展示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开了全省之先河。江苏电视台、扬子晚报等宣传媒体作了详细报道。2008年6月18日,展示馆隆重开馆,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馆外各种展销摊位前,人头攒动。常州糕、常州梨膏糖、常州素火腿、常州芝麻糖、常州萝卜干……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名点,馨香四溢,让前来选购、品尝的市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在此同时,与展示馆一街之隔的华夏工艺美术博览园也揭牌开园。华夏工艺美术博览园作为常州聚集、展示、传承民间工艺,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的平台和“城市文化名片”,已广泛向全国招引大师。目前,常州梳篦、常州留青竹刻、乱针绣等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多位代表性传承人,且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殊荣的30余人,已进园“安家”。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江苏省文化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初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11项和第一批省级非遗录扩展项目37项。在日前已向社会公示,听取广泛意见。我市18项名录入选推荐项目。它们为:常州宣卷、阳湖拳、万绥猴灯、常州龙泉印泥制作技艺、常州掐丝珐琅画、乾元观道教音乐、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常州小热昏、常州萝卜干腌制技艺、指前鱼灯、蒋塘马灯、直溪巨龙、柚山放灯节、戴埠太平锣鼓、泓口丝弦、常州象牙浅刻、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太平龙灯。迄今为止,连同第一批省级名录,我市已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个项目。

  3月底,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南片培训班在常州举办。苏南地区的60多个市、县、区的160多位专业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班.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

  按照中央部署,全国的非遗普查要在今年基本完成,文化部要求江苏应走在全国前列。经过统一部署,省文化厅要求全省所有县、市、区在2009年6月底前,出好出齐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本。培训班在常州召开,对我市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与会的20多位常州群文工作者深感重任在肩,频频趁隙和苏南兄弟县市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由此,形成了攻坚克难,打好收关之战的共识与信心,力争为高质量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任务而全力以赴。

  新北是我市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市级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而组合成的新兴区。大量的非遗原生态资料和信息散落在民间。一批原有建制乡镇被撤并后,很多珍贵的非遗资料遭无端地流失。面对如此情状,要把本土非遗的“断线珍珠”有为地串联起来,并非易事。

  而吴文雅,新北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一个能干而聪颖的文化人却做到了。历经三年,吴文雅带领一班精兵,精当地理清了新北全区非遗的“家底”,并悉数将一大批处于湮灭和失传境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照片、文字、录象、录音的形式保存和挖掘出来。

  吴文雅原为新区某小学校长,“转业”来到文化部门,适应性强,很快如鱼得水。在这股普查成果汇编的热潮中,吴文雅则充分显示其不凡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区大面积非遗普查结束后,在区文体局的领导和指导下,吴文雅创新性地组建了专业工作班子。按照汇编资料的技术要求,将各乡镇、街道及社区、村委填写的调查草表,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目前,总量为300多个项目的全区非遗成果汇编资料本已趋之成熟,不日将印刷成书。

  激战正酣。我市群文高地武进正是另一番“风景”。曾为“苏南五虎”之一的武进,其经济、文化发展一直具有无可争议的实力。当年武进文化工作的几度辉煌,是与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全面的乡镇文化站长紧密相关的。

  面临非遗普查会战,武进文化局领导果断决定,聘请一批已退休多年的老文化站长,参与普查成果汇编的整理、挖掘和修撰工作。陆鹤、蒋梦熊、吴国良……一个个武进民间乡土创作的高手,亦是一部部熟悉武进本土文化的“活字典”。

  几个月来,这些年逾六旬的老文化,为搜集、采录非遗原生态的资料,不顾年事已高,顶着烈日,辗转于武进各乡镇、村落,获取了丰硕的成果。一批濒危项目在抢救和发掘中重见了天日。

  雪堰为武进的生态大镇、经济强镇。雪堰境内的村是目前常州地区回族民众最大的聚居地。为避战乱,其先祖于元朝中期迁徙来到江南,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村曾经一度红火的“马灯”一直没有详尽的资料。此次,武进和市非遗中心进行联合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请多位回族老艺人详细讲述马灯的生成历史、展演过程及相关民俗活动,在采录和拍摄中,一份记录马灯发展历史的翔实资料,已经整理完成。

  江东福地金坛是非遗资源的富矿。一个县级市拥有4个国家级非遗名录、9个省级非遗名录,这就是金坛,这种奇迹般的发展态势,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鲜见的。

  这种保护态势和申报项目的成功率之高不仅是金坛富含非遗资源的结果,而且是金坛市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非遗工作的结果,亦是金坛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专业人员队伍,其领军人物则是叶林生。

  叶林生,一个著名的故事作家,其在担任唐王乡文化站长时,曾醉心搜集、整理金坛民间文学资料。对民间艺术的挚爱,使其成了一个有心人。“多跑、多记、多思”便是他一贯的工作原则。在金坛市文化局,叶林生是有名的“杂家”。由于工作需要,他几乎同时兼任了数种工作,但他还是钟情于非遗工作。

  此次在文化馆一班业务干部的大力配合下,叶林生采取“保持原貌、去杂存真”的方法,悉数整理出了150多个非遗项目调查草表。由于金坛的非遗资源大多蕴藏于乡村地区,而平素又缺少交流的途径,因而各地汇集而来的项目,难免有一些重复、大同小异的东西。为有效利用资源,便要进行必要的筛定、提炼和修整工作。如调龙灯,在金坛地方较为普遍,且流行甚广。除“巨村舞龙”颇有特色外,其他乡镇的调龙灯的形制、展演过程较为相似。从整体而言,30余支龙灯队作为项目的主体进入单例调查表,完全没有必要。于是,叶林生在征得省非遗中心同意后,有所创新,在调查草表上新列“项目衔接”内容,避免了雷同、重复。

  收关在即。金坛此项工作已胜利在望。从目前送报的几份调查表来看,质量上乘。像一道道美味,让人品尝后,许久还是满口余香。

  已90高龄的锡剧大师吴雅童至今仍没有淡出观众的视线年中国锡剧六代同堂群星贺岁演唱会”吴老压轴登场,全场掌声如雷;8月,吴老被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月,吴老举行了简朴而又隆重的收徒仪式,继续为锡剧培养传人;2009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网上公示,吴雅童榜上有名。吴老的艺术生命不仅没有停歇,肩上又多了一副担子,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他是一位不折不扣锡剧艺术战士!

  吴雅童15岁学艺,先后跟随高和莆、王嘉大学习丑角和小生戏。在声腔上承袭了王嘉大的字真、句笃;又吸收了李如祥平易、舒展、含蓄的飘逸风味;且根据自身的条件,扩展了音域,起伏跌宕,顿挫分明,形成了戏路宽广,长与表演的艺术风格。在他塑造的不同角色和不同的人物形象当中,人们都能感受到他表演的独到之处,成为当时京沪线上知名的小生之一,因而锡剧界素有“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之说。

  1961年 ,吴雅童患声带肿瘤,不能再唱小生戏,便改演丑行,这次改行非但没有阻断他的艺术之路,反成就了吴雅童“别具一格的锡丑”的美誉。六十年代,以《红楼夜审》中的江梦升一角,吴老蜚声艺坛,他在声腔上创造了真假声并用,男女声糅合、唱中有说,说唱相连和借助语势以声传情的丑角唱腔。在表演上借鉴了提线木偶的形态提炼了一套“托物寓形”的表演手法,为锡剧填补了袍带丑一行的艺术空缺。

  吴老还是常州锡剧团的创始人之一。1950年成立了被当地人戏称为“背包戏班”的新华实验剧团,这便是常州市锡剧团的前身。在此期间,为配合抗美援朝上演《信陵公子》一剧,在常州连续上演68场,其盛况史无前例。

  1954年《打面缸》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之际,赴北京演出,获得周总理和彭德怀的好评;

  1956年以他独具的演法、演技和唱腔三者浑成一体的艺术风格在《双珠凤》中扮演文必正(小生)荣获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次年《双珠凤》由中国唱片厂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

  1957年在《红楼镜》中扮演周凤祥(小生),获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1961年参加江苏省锡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剧目《珍珠塔后园会》、《孟丽君冒雨戏相》、《红楼夜审》后,(新华日报)分别撰文《别具一格的锡丑》和《独创一格的锡丑唱腔》介绍吴雅童丑角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

  1983年以《红楼夜审》中江梦升一角荣获江苏省首届剧目调演百花奖。同年《红楼夜审》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故事片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放映,以使“锡丑”蜚声中外。

  据史料载,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已有1300余年历史,为我国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梵呗”则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菩萨的声乐作品。“梵呗”主体部分按文辞可分为“赞”与“经”两大类,“赞”为诗歌体,“经”为散文体。“赞”以类似唱歌的方式表演,称做“唱赞”,旋律性强,包括《炉香赞》、《宝鼎赞》等百余小赞和《戒定真香赞》、《弥陀赞》、《三宝赞》等大赞。南北朝以来,梵呗的音乐风格南北有别。常州乃齐梁帝王出生之地、南方梵呗发祥之处,齐永明七年(公元490年)确定了其哀婉为主的风格特点。至今,常州天宁寺梵呗依然较好地保留着1500余年前齐梁时代的雅乐传统和江南音乐风格。用天宁寺现任主持、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松纯方丈的话来说:“天宁寺是个规矩很严的地方,我们的梵呗唱诵已经传遍国内外,大陆、台港澳各地及东南亚各国、美国佛教寺院的梵呗唱诵,都以天宁寺的为范本。”

  自上世纪40年代起,每年有100多位僧徒在天宁寺佛学院学习,而后分赴各地,使天宁寺梵呗唱诵遍传国内。1949年,该寺戒德长老等数位高僧大德赴台,分别担任台湾一些著名寺院住持,前任方丈敏智大和尚,任美国纽约世界佛教中心导师及美国纽约大乘寺住持。近代,大陆及港台各地寺院的梵呗唱诵,皆以常州天宁寺为范本。1990年10月,天宁寺梵呗唱诵团应邀赴京参加首届“中国佛教、道教音乐周”演出,深得各方好评,并出版了《天宁寺唱诵》专辑。在松纯方丈和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天宁寺的梵呗唱诵仍保持着汉传佛教梵呗唱诵的领军地位,其影响也遍及海内外。2009年,松纯方丈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顺利通过了公示,他将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将天宁寺梵呗唱诵更好的保护传承下去!

  “千姿百态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一把小小刻刀、一叠薄薄彩纸,一经刻纸“高手”那灵巧双手挑、点、填、衬、镂、削,眨眼间,美妙而神奇的大千世界便跃入眼帘。被誉为“江南一枝花”的金坛刻纸在杨兆群等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灼热目光。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对金坛刻纸、对杨兆群而言,都有着太深意义——他和殷卓宁、佘云祥、谈惠平、刘明一起创作的巨幅刻纸长卷《从雅典到北京》,受到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称赞,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杨兆群老家在朱林农村,幼年跟随失聪的刻章老人和一位哑巴剪纸老太学会了刻章和剪纸,而把这两者一结合,就促成了杨兆群吸收大量传统文化营养的刻纸创作。工作以后杨兆群仍忘不了刻纸,1976年闹地震时,他还忙着创作庆祝粉碎“”的刻纸《普天同庆》。他参与创作的《春到十里湾》、《葫芦兄弟》、《大红灯笼》等作品更是在省市屡屡获奖、入选全国美展。令杨兆群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也是1976年,省里举办“农民画展”,他的一幅刻纸作品顺利入展,填补了金坛县美术史上的空白。这也让时任文化馆馆长的刻纸艺术家周蕴华下了决心,一定要把金坛刻纸的影响打出去!很快,文化馆聚集起几十人的刻纸创作骨干队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金坛刻纸先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国内各大城市展出、获奖,后来又远赴日本、法国、挪威、芬兰和美国等地巡展,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93年,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联合为金坛刻纸拍摄《江南一枝花》专题片时,主要表演者正是杨兆群。那年,金坛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刻纸)之乡”。

  作为金坛刻纸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成为常州市5位通过公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杨兆群,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几年来他出资冠名“飞洋鱼”刻纸艺术研究所,每年都扶持金坛刻纸开展一系列活动,并把国内外知名专家请到金坛来指导,目的只有一个,打响金坛刻纸的名声,他更看重的是自己为地方文化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而不是传承人的头衔与荣誉。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并早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国家出版的竹刻史料专著中称:“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著名艺术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全国五位顶尖竹刻家,常州就占了四位。常州知名竹刻艺术家徐秉方就是其中一位。

  徐秉方为常州留青竹刻徐氏流派主要传人。其父徐素白是国内外著名竹刻艺术大师。在日前,国家级非遗名录传人向社会公示的名单中,徐秉方被列为常州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徐秉方,自幼随父学艺,刻苦聪颖,未过数年便得父亲真传。其作品格调淡雅清逸,生动传神。作品所涉及题材广泛,尤擅刻山水,无论是刻名家作品。还是自画自刻,都进入了艺术创造的高境界。1983年在纽约举办的中国历代竹刻展中,当代竹刻作品仅五件,而徐秉方一人的作品就占了三件。在2008年5月北京嘉德拍卖行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徐秉方的一件山水画作品《青山流瀑》,以大写意的精妙、雅致、丰富的意境和风格,赢得高度赞誉,被一知名收藏家以67万高价拍走,成为当代中国留青竹刻发展史上的扛鼎之作。

  常州梳篦曾经被誉为宫梳名篦.别看是一把小小的梳子,但常州梳篦工艺复杂讲究,它采用天然材料,传统工艺制作,篦箕取材壮竹“竹青”,经72道工序方能完成;木梳以黄杨木、楠木、枣木等优质木材为原料,也要经28道工序制作完成。主要工艺有雕、描、刻、烫制作成各种造型。和其他民间工艺一样,常州梳篦也经历了极度萧条甚至消失的绝境,常武地区产量一度从最高峰时年生产2000万多张降至不足30万张。投入大,卖出的价钱却很低,导致梳篦行业日渐凋敝。

  金松群,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又顺利通过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公示。

  1963年他从常州冶金技校毕业后就开始梳篦制作生涯,10多年来一直从事梳篦描、烫、刻的工艺制作,他除了埋头制梳外,总是多一份观察,多一份思考,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让传统梳篦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审美。1979年起负责全厂的新品开发、设计和制作,当时创新的大庆梳系列(出口美国的日用木梳)和一大批日用工艺梳,开创了常州梳篦由原来单一实用性逐步发展为日用梳、工艺欣赏品和旅游纪念品的新局面。月牙的梳脊,竹节的凹痕,整体的色泽利用楠木的原色并烙上腾飞的蛟龙,被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选中作为年12月3日决定申博城市投票日赠送给各国官员的礼品。2002年设计的钥匙圈梳篦在几年中发展成200多个品种,最高年销售达20万只;2002年企业改制后,更把新品开发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直接参与创作并做好新人的培养,保持梳篦技术人才不断层。为了让梳篦这一常州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2008年9月,在市领导、市旅游局和工贸国资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金松群利用运河边的原厂房重新设计改建成一座厂馆合一,生产基地与旅游景点结合的富有活力与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如今,这座含纳了常州梳篦工艺昔日美丽和今日辉煌的博物馆已向众人掀开她迷人的面纱了。

  常州宣卷:宣卷在我国曲艺门类中,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属于江浙吴方言区的常州宝卷和宣卷,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传承方式和演唱形式,既与江浙地区兄弟城市有相似之处,也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轨迹。据多种历史文献记载,常州府地的宣卷和民间宗教宝卷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出现,至道光、咸丰年间,进入了一个全面兴盛时期。编撰宝卷、刊印宝卷、宣演宝卷活动异常红火。中国宝卷研究专家车锡伦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中说:“清咸丰以后,有些教团以温顺、劝善的面貌出现,并整理刻印宝卷,江浙一带曾大量刻印宝卷的杭州玛瑙经房和慧空经房、上海的翼化堂善书局、常州的宝善堂、培本堂、南京的一得斋,大都有民间教派的背景。”据近年的持续挖掘、发现和整理,常州现存各类宝卷达200多种。中国宝卷研究专家车锡伦曾高度评价常州宝卷现存情况说:“数量多且质量好,为江浙其他地区所罕见。”常州宝卷已引起京、沪、扬等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

  常州宣卷活动主要有二种形式。一种纯娱乐型的,一种为佛事的组成部分。清末民初时期,地区的以“佛头”为轴心的组成班社多达六、七十家之多。常州宣卷是用常州方言说唱、吟诵的。说唱时,一般由一人宣唱,数人应和。宣卷过程为一个半小时左右。宣卷曲调有《南方调》、《挂金锁》等。

  常州宣卷、宝卷众多的卷本,完好地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真实记录了古代、近代江南地区民俗风情和社会变迁,是当今我们研究古代、近代江南社会民俗史颇为珍贵的信息库。

  阳湖拳:阳湖拳原名“常州南拳”,源出道家武术,自宋元生成、发展,经明清鼎盛,特别是经过了展昭、唐顺之、慕容贞、白泰官等常州历代英雄人物的创造发展,形成了具有完整系列的“阳湖拳流派”。

  历史上的常武民众不屈外侮,自宋元以来,直至太平天国,武进人民以暴制暴,武力抗争的历史可歌可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江南水乡特定的地理环境下,阳湖拳应运而生,并成为民间一特大拳种。阳湖拳盛行于武进农村,流传于无锡、苏州、南京、上海、苏北沿江及浙北、福建等纵横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阳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长,独创“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的武术风格,计有500多种套路,36种器械(“十八长与十八短”),分为阳湖派、横山派、派、西山派、茅山派等五大流派。它曾使武进和苏北的邳县一样享有武术之乡的美誉。阳湖拳全盛期时,全部套路竟有武松醉拳、风摩棍、展家拳、天罡拳、罗汉拳、梅花掌、五虎拳等500多种套路, 器械有“十八长与十八短”36种之多,其云集“南拳北腿”之长,拳腿并重、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成了地域色彩和文化色彩颇为鲜明的拳种。阳湖拳现已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影响日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阳湖拳源远流长,贯穿于行侠——除暴安良、战争——保卫国家及群众性体育竞技活动中。不论在苏南民间抗暴史,还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象牙浅刻:象牙浅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之前,唐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明清时期渐趋完善。常州象牙浅刻工艺、技艺始于明代末期,至清代影响遍及全国,清末民初又出现了一批名家。

  常州象牙浅刻的工艺流程主要有:开料、描图、雕刻、上色、封蜡等。其技艺特点:在象牙平面上以水墨写意之刀法,将书画、浅刻技艺融于一体,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彰显风雅飘逸之气质。其作品具有典雅、醇厚的艺术特色,以刻刀的轻重徐疾、刻痕的长短疏密体现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精妙和韵味,作品具有朦胧悠远、空旷闲适的意境和情调。如今,常州象牙浅刻已经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中国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作品类型主要有:象牙鼻烟壶、工艺插屏、工艺挂件、工艺笔筒、工艺摆件等。

  常州象牙浅刻的重要代表性人物——杨雪芳。在其之后,常州象牙浅刻涌现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为主要代表的,包括王清源、倪久晋等工艺美术师阵容齐整的传承群体,作品屡屡在国际国内重大展出、比赛中获得大奖,多件作品被作为国礼赠给外国元首和友人,数十件作品被海内外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珍藏。

  万绥猴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因永嘉之乱,汉代名相萧何的第20世孙萧整,带领族人从山东迁居到苏南常州万绥镇。萧氏家族在万绥定居后,人脉兴旺,从这里不仅走出了以萧道成、萧衍为首的两个朝代的15尊皇帝及一大批的书写中华历史的文臣武将学士,而且还在万绥建造了许多象征皇权的建筑和寺庙、寺观,开创了儒、道、佛三教圆融的文化新格局,形成、发展了一批独具皇家宫廷文化特色和南北方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传统艺术。

  万绥猴灯就是源于当年萧家军练武阅兵时的表演舞蹈形式。自西晋以来,经历了1600多年历史,竟神奇般地被万绥百姓延续和传承了下来。万绥猴灯的延续、发展成因,无疑为我们研究齐梁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源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研究价值。

  万绥猴灯一般安排在重大节庆活动或逢年过节及庙会时展演。展演时,队伍阵容壮观。演员一律戴特制的猴面面具、戴猴帽、穿猴衣,前有猴王、魁星和大旗开道,一路锣鼓喧天,威风凛凛。万绥猴灯展演整套程序严谨而规范,从序幕到谢幕,有10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展演内容。其集中展现了拟人化的猴猿动作表情,令人忍俊不禁,而猴舞语汇原始古朴,猴拳尚武灵动,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动感美。尤其是魁星戏猿猴、翻筋斗、滚绣球、金鸡独立、倒挂金龙、老鹰磨翅组合成蹦、翻、钻、跳等系列表演,整套动作灵动而精巧,舞美气势磅礴,具有王者风范,令人赞叹不已。

  万绥候灯形成和发展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初始阶段的练武、防身、保家、护驾的作用。时至今日,万绥猴灯的延续和传承,不仅生动演绎了齐梁文化特色的精髓,而且还客观地变成了万绥及周边地区百姓春节期间一种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

  金坛乾元观道教音乐:乾元观在茅山北东的青龙山下,近靠金坛市茅麓镇仙姑村,现为女道士修道炼养之宗教场所,是茅山道教历史上著名的“五观”之一。

  茅山乾元观道教音乐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距今已有1000多年。乾元观原为上清派系,自闫祖以后改为全真派,其经韵乐仪也一应俱以全真十方正韵为主。在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茅山志合编》中,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和醮事的节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其初传,是以笙、箫、管、笛、三弦、琵琶等六大件器乐为主,后来逐步演变增加器种,现乾元观经乐队在原有基础上增配了扬琴、古筝、二胡、中胡、低音大胡,形成了器乐、打击乐和声乐三大部分。

  茅山乾元观道教音乐有三大特性:其一,气氛色彩浓烈——音乐系列中的虚空、清远、庄严、深沉、古朴、典雅等表现分明,或震慑人心,或令人肃然起敬;其二,音调缠绵委婉——经文与音乐曲调完美相融的唱诵,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全部经文都是古词赋或八古文,四言、五言、五言、七言、九言、四六句都有。这些经文配上玄妙优美的音乐曲调,给人以节奏多变的听觉享受;其三,具有寓教功能——许多道意教义都融在音乐曲调和唱诵之中。道家在做阴、阳法事时的演奏唱诵,对于信徒而言自然是深受熏陶,虔心忏悔。而对众多观赏者则也颇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言而喻。

  乾元观道教音乐频繁参加海内外会和各类法务、道教活动,10余次出访东南亚,其独特的道教音乐魅力在海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常州萝卜干腌制技艺:常州萝卜干是一种独具常州地方风味的传统土特产品。数百年来,以咸中微甜,纤细脆嫩,馨香诱人的特点和口味,享誉海内外。常州萝卜干腌制的传统工艺极为讲究,主要有选料、切片、闷腌、晾晒、上料、翻身、成品装坛等过程。当前常州最负盛名的是“玉蝶”牌常州五香萝卜干和“新闸”牌萝卜干。“玉蝶”牌五香萝卜干腌制技艺为陈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五代,百余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常州萝卜腌制技艺始于宋朝。《诗经》中就有记载利用食盐腌制蔬菜达到保藏目的的文字。《授时通考》中,则对萝卜的栽培技术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描述和记录。据民国16年的《武进年鉴》记载,当时的怀南乡,怀北乡(今北港、五星、新闸一带)已种植20万亩红萝卜,且总产量达600万担之多。为了便于贮存,腌制萝卜干技艺在不断完善。

  据考,乾隆六下江南,六次均来过常州。常州名士刘纶伴驾而来。最后一次离开常州府地时,乾隆由于吃了些地方风味小吃,有些腹胀。刘纶便差常州府台买来少许常州萝卜干,让乾隆当点心慢慢咀嚼,几块下肚竟神奇般地通气了。乾隆大喜,回宫后便指定常州萝卜干为消食贡品。每年要常州府。从此,常州萝卜干享誉华夏,后来远扬海外。

  凡到过常州的外地人都会感叹:“常州有一怪,萝卜干当下酒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营养学会的一批专家,曾对全国性的30余种干性酱菜作过抽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口味,色泽,还是卫生指标,营养成份,常州萝卜干都名列前茅。

  蒋塘马灯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因蒋塘义军首领虞顺祭祀抗辽英烈杨家将等民族英雄而形成跳马灯的习俗,传承至今近500年。

  蒋塘马灯,用竹篾仿马扎型,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伴有马童,还有护卫者、执事人、旗鼓铳手等。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傩面具,其余人等身着黄衣黄裳。有方形旗、三角旗、会旗等,有锣鼓、招军等乐器。

  头马杨文广;二马巴焦女将军;三马俄皇万岁;四马姜通大将军;五马观音大士;六马虞氏一品夫人;七马黄道士;八马魏化护口大将军;九马黑魁大将军;十马祠山大帝张勃。

  蒋塘马灯表演,分上下两场。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令”旗指挥十匹神马,首先是“包围敌军”。二回合“力杀四门”:城池内有四面战旗,象征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三匹神马依次跑圈,金鼓齐鸣,马铃叮铛,爆竹震耳,一派粗犷刚劲的疆场气势,;三回合“攻破敌城”:四回合“全歼敌军”:十位战神手握刀枪剑戟,在神马包围中间奋力刺杀,人喊马厮,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象征攻城后追杀残敌;然后由头马杨文广,二马巴焦绕城转圈,象征瞭望战果、观察敌情。攻城成功了,锦旗迎风猎猎,锣鼓,时而敲打出“走马锣”,时而敲打出“急急风”;“招军”(一种吹奏乐曲),时而吹奏出高昂激越的哨声,时而吹奏出爽朗的欢笑声。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技术支持电线